在4月20日召开的第五届中新金融峰会上,《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分化态势,需要谨慎应对复杂的内外部局势。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8%,相比今年1月的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5%,消费、投资、出口等均呈现了全面复苏迹象。李扬表示,这些数据表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仍在加速演进,大家面对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外部格局,需要谨慎应对。
李扬认为,从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来看,有五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是整体经济下行,尤其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下行显著。不仅如此,欧美经济下行产生了较大的溢出效应,导致很多与这些发达经济体关系较为密切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不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二是美国的高通胀以及为了应对高通胀所采取的“暴力加息”,又引发了很多连带的金融风险。今年3月,美国排名第17的硅谷银行也因为美联储过度加息等原因而破产,便是明证。当前,硅谷银行等的破产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并有扩大至其他经济体的迹象。三是美联储加息的外溢影响加剧。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正在全世界蔓延,使得各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都难以完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进行调整。四是乌克兰危机把整个世界带入一个接近冷战的氛围之中,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五是中美双方长达5年的经济摩擦,已经突破了起初的“零和博弈”。李扬判断,对中国而言,未来的国际环境仍然比较不利。
中国经济虽然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李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五方面的挑战。
一是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三稳”目标中,稳物价最容易,稳增长有些困难,稳就业则非常难。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二是疫情冲击固然已基本消弭,但修复3年疫情冲击留下的“疤痕”任务艰巨。在过去3年中,很多在疫情期间采取的措施被潜在“制度化”了,使得人们对未来形成了不积极的预期。具体表现是,企业不太愿意生产,更不太愿意投资;居民则不愿意消费,更不愿意借钱消费。
三是货币虽然宽松但信用仍然紧缩。今年以来,M2增速很快,远高于M1增速,同时,M2增速也高于社融的增速。这种差异表明,金融体系中的大量流动性并没有变成对实体经济部门的信用,我国经济再次出现货币宽松、信用紧缩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另一种表现是全社会的储蓄率提高,银行存款增长很快,但贷款增长却比较乏力。这种状况提示大家,我国经济可能出现了“资产负债表失衡”现象,这值得密切关注。
四是财政状况进一步失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支出的增长速度双双下降,但收入增长速度降得更快,基于此,我国实际的财政赤字有缓慢增大之势。此外,2022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6.8%,而2015年将近22%。也就是说,这一比例已连续7年下降。这意味着政府对资源的支配能力下降,大家必须注意其全面深入的影响。
五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普遍存在风险而且有所加剧,这一状况大家都已熟知,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目前全国超过70%的政府债由金融机构购买并持有,其中92%的地方政府债由地方商业银行持有。这意味着,中央赤字融资和地方赤字融资高度由金融系统支撑已经成为事实。这不仅为大家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增加了难度,而且也给我国未来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和复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