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大都相同,他们懂得优势是制造出来的,而差异化则是制造竞争优势的利器。
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上,记者目睹了差异化发展给中国针织行业带来的显著变化,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差异化发展已逐步渗透到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为企业赢得了竞争中的优势。
“彩棉现象”不再
数年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届针织类的展会,那一年彩棉刚刚兴起并风靡一时。展会上,几乎所有的内衣企业都打出彩棉概念,不遗余力地推广彩棉产品,记者至今记忆犹新。结果,人们记住了彩棉,却淡忘了彩棉内衣的生产商和品牌。
多年来,“彩棉现象”深深存在于金沙贵宾行业中,多数企业都有切肤之痛。展会作为产业现实的反映,这种现象也不经意地在展会上得到体现,触痛了业内人士的神经。可以说,展会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一些现象通过展会这个“舞台剧”被进一步放大了。
事实也印证了f这一点。那些年,国内保暖内衣由于趋同式发展,企业之间几乎无优势可言,只能展开无休止的价格战,使保暖内衣行业元气大伤。这也算是过去几年中国制造业的通病为今天针织产业的快速发展留下的一笔财富。
人们痛定思痛,决心不再重蹈趋同化发展的覆辙,追求并实践差异化发展,这使中国针织这个再传统不过的产业有了惊人的变化。它不仅以梭织产品不可比拟的丰富工艺和时尚品位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实现了高档化发展。针织行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增长态势告诉人们——这一产业在中国的强势发展才刚刚开始。
在第二届针织博览会上,记者近距离感受了企业和品牌的变化,其实是在感受中国针织产业的巨大变化。展馆里的参展品牌都在发出一个强音——“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正是实现了差异化发展从意识到现实的跨越,中国针织产业才为自己赢得了快速发展的时机和空间。
差异化发展需要支撑
趋同化与差异化的问题在业界被评论了多年。之所以趋同化、跟风式发展的模式在中国制造业存在了那么长久,有其根源——业界欠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差异化发展在业内真正落到实处,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不过一两年。因为差异化发展的背后需要科技、创意等多种能力的支撑。由此,在记者看来,第二届针织博览会展示的是创新产品,不如说是品牌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展示。
6项经典专利技术,足以让安莉芳技压群芳。三维钢圈、智慧肩带、呼吸罩杯、随身修型骨、隐形罩杯、超低心位,这其中哪一项专利不是针对所有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就是这些再寻常不过的问题触动了安莉芳的敏感神经,并使它针对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展开技术强攻,真正为女性消费者带去贴心的关爱和感动。西方有旬谚语一“魔鬼是藏在细节里的”。安莉芳抓住了细节,也就成功地降服了“魔鬼”。
知道色纺纱,就一定知道华孚。作为业内唯一被授予“新型色纺纱产品开发基地”和“纱线色彩研发基地”称号的企业,华孚成功开发了多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拥有多项专利,在多工艺创新的环锭纺生产基础上,最早应用气流纺和紧密纺,配套半精纺,持续在色彩、材质和工艺方面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着产品体系。
据参展人员先容,这次参展,华孚主打环保概念,具有特色的再生棉纱线产品不仅显示了华孚环保技术研发的实力,同时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创造了条件。再生棉产品展示的是华孚“崇尚环保”的理念。华孚的环保理念同样渗透至细节,这次他们带到展会的名为“华孚2008产品手册”的宣传册也是由再生纸制作而成的,可循环再利用。
本届展会一个突出特点是针织产业集群较为集中的亮相。集群式发展是国内针织行业发展的一个特色,长期生产与经营所积淀的产业配套优势使这些产业集群之间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天然优势。山东枣庄、山东海阳、广东小榄等产业集群是首次参加专业展,它们之间的差异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产品的差异上。
据记者了解,差异化发展在国内产业集群仍停留在低水平上,加工模式、生产手段、技术含量、产品档次等关键性因素还存在趋同性,因此,这也导致了在当前行业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由南向北转移的仍是低水平的加工能力。因此,产业集群的优势如何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得到体现,科技与创新仍是关键。
产业链整体在行动
目前,在世界制造业中,几乎没有哪项新技术、新工艺不需要产业链的配合而能够独立完成并快速见效。国内针织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同样需要产业链相关环节的整体支撑。
记者在一段时间的采访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下游面料、成衣企业对纤维、纱线等原料行业的期待是那么殷切,特别是在工艺、设备水平日趋接近的今天,下游企业将利润增长点、品牌的创新点都寄托于原料和纱线的变化。可以说,产业链的竞争开始向上游集中。这也是为什么纤维、纱线企业踊跃参加针织专业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料差异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料开发的差异化,二是原料使用的差异化。当年“彩棉现象”的出现也是缘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而几年过后,这两个问题在针织行业均获得了较好的解决。在本届针织博览会上,竹纤维、珍珠纤维、牛奶纤维、海斯摩尔纤维、竹炭纤维等新型功能性纤维及新型纱线的同台展示,折射出纤维及纱线行业创新的巨大成绩,特别是一批具有自主常识产权的纤维问世,不仅显示了中国纤维行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料领域,使下游企业创新获得了巨大空间。
与此同时,这些新型原料在下游领域同样得到了差异化的应用。各种品牌都结合了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着巧妙的配比,有效避免了原料选用上的跟风和趋同。即使像云竹和天竹这些同一种纤维的不同品牌,在竞争中也特别强调了差异化的定位和发展。
展会,是产业发展的缩影。如果说近两年来,中国针织的快速成长得益于行业的差异化发展.那么,同样是差异化发展使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在举办第二届时更加巩固了其作为行业“精品展”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