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直通车

资讯

零税率与高税的悬差思考

来源:国际商报 | 发布日期:2007-04-29

    当大家仍为国内多数化纤企业从美国聚酯短纤反倾销案中死里逃生而感庆幸之时,也不免为那些因放弃应诉而被裁定44.3%惩罚性税率的企业惋惜。目前,中国聚酯短纤产品正在欧盟遭遇封杀,这次对美的背水一战就显得尤为重要。两个市场均失去的企业,已然走上了绝路。

    作为强制性应诉企业,虽然慈溪江南化纤没有退路,但其积极的态度换来的是零税率;同样做出努力申请平均税率的企业也以4.44%的好成绩顺利闯关。

    这样看来,遇到贸易摩擦,积极应诉没有坏处。但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337调查等贸易救济措施如同洪水般不定期地袭来,各行业的企业不知何时就会挨上板子,有的还可能是反复遭受打击。比如化纤行业,先在欧盟遭遇“滑铁卢”重击后,又被迫马上重整旗鼓对付美国,这样的强度和成本叠加确是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和想象的。

    企业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频繁的刺激会否使企业因疲惫和恐惧而变得怯懦萎缩,不愿再挺起腰板迎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笔者在广交会上了解到,目前企业在贸易摩擦应诉态度上明显分流:实力较强的大企业为了市场和发展多会倾力应对,但中小企业摇摆不定者居多。成本高、结果难料是企业顾虑的主要原因。

    那么,因过分计较成本与回报而轻言放弃者算聪明吗?大家知道,凡遭到国外贸易保护打击的产品,最直接的损失是对起诉国出口的急剧下降,甚至丢掉该国市场;最可怕的是引起他国连锁效应,面临着丧失全部海外市场的危险。

    以碳酸钡为例,自2002年美对我国碳酸钡反倾销后,2004年欧盟、巴西相继对我进行反倾销调查。三大市场接连受阻后,我国碳酸钡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同比下降了26%。

    很多经历了贸易摩擦的企业对笔者感慨:应诉不一定取胜,但不应诉肯定“死路一条”,绝非聪明之举。很多企业或许还打着算盘:反正市场份额较小,搭个便车就罢了;东方不亮西方亮,丢了老战场还有新大陆;还有就是自知内部制度不健全,胜诉率偏低。

    但不知这些企业是否看到,新市场的前景也同样堪忧。近些年发生的贸易摩擦案反复证明:当大家的产品从一个国家撤出时,其他相关国早已酝酿提高门槛,并握紧了手中的贸易保护武器。毕竟,国际贸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已不存在拱手相让的“自由市场”了。

    因此,有责任心和重长远发展的企业,即便投入几百万元的巨资,也会坚持应战到底。江南化纤主管财务和进出口业务的副总孙亚阐释了这样的观点:应诉反倾销最大的财富不单是获得有利终裁,几千页调查问卷填下来,对整个企业无异于重新摸底。发现问题才能找准突破口,参加应诉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财务规范以及系统建设均是一次提升。

    其实,企业该做的绝不仅是积极应诉。贸易摩擦频繁,固然存在国外歧视成份,但中国企业也难逃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以价取胜,以及经营行为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资料不完整之罪咎。

    曾带领宁波双鹿电池打赢美对华无汞碱锰电池337调查的企业总经理武军杰就发现,一些国内企业为了竞争,一味压低成本,省去了很多基础工作,比如,必要的法律人才储备、财务坏账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等。

    诚然,这是一个系统问题,与企业发展阶段和自身价值取向和经营理念有关。这就取决于企业是以国际同行中的先进者为标的,还是宁愿向下看齐。大家不能强求一个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期的企业,过多思考系统建设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可以跳过这些基础环节工作。

    广交会很多参展企业就反映,目前越来越多外商在洽谈时不仅看报价,产品品质、服务、管理、财务等综合实力愈发成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特别是最近一两年,常识产权问题大行其道,成为客户最先关注的焦点。

    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和规则已对所有中国企业提出更高要求,有意识地做足平时功课,才有利于从源头上堵住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


 

免责声明:金沙贵宾会员2999金沙贵宾行业分会对金沙贵宾贸促网上所刊登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请您自行甄别。由于信赖本网任何信息所产生的风险或损失均由您自行承担,与我会无关。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